【高考真题】
(2006年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
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考情分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有两种考察方式:炼字和判断语言风格。其中炼字考察频率特别高,08年就有5个省份对炼字直接命题。其中全国卷一、二都设题了。
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3)请结合全诗赏析某词的妙处。
(4)本诗(某联)的"诗眼"是什么?(诗眼:最生动传神的字或词)
那么如何鉴赏诗歌所炼之字富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两首诗,去发现思考角度。
学情分析:
1、得分不高。
2、整体把握能力不足。
3、欠缺诗歌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4、思考问题无逻辑。
【举一反三例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试析"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燃"字妙处。
【答案】
"燃"字用得极妙,由"燃"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火,把花与火相比,就抓住了花明丽、鲜艳的特征,在青绿背景的反衬下,花朵就显得格外红艳。不仅如此,还利用火苗燃烧的跳动感,赋予花儿以动感,化静为动,就把花朵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特征准确地传达出来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注意点总结:
1、联系诗句意境。2、兼顾修辞手法。3、适当进行对比。4、揣摩所炼字义。
实战训练,规范答题表述。
端居(闲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说说"敌"的妙处。
补充:悠悠:杳渺难期,怅然若失。素秋:秋天的代称。清冷感觉。
【答案】敌有对着、抵挡之意。写出空床和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氛围,而且突出了空床难寝无法承受素秋的凄冷抒发了作者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案】"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毵毵:cān柳叶纷披下垂貌。不那:无奈
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刘诗"更"缀在"远"前面,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对朋友的怜惜、离别之情表现得更丰富、更深刻。
韦诗中,"更"与前文"不那"构成递进关系,明媚春光已使人不耐离情,此去江南,春色更浓,会使远行的朋友更加断肠了,"更"加重了内心的伤感。
韦诗提示:晴烟漠漠柳毵毵是风和日丽之景。更把玉鞭云外指,这是离别场面,那么当指向友人去的方向--江南。
刘诗补充: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猿啼三声泪沾裳"。青山万里一孤舟。借景抒情,写出路途遥远、孤寂。
组织答案的步骤:
1、释词义。2、点手法。3、析特征。4、明感情。(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则列,无则略)
撰文:何红霞 杨佳顺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