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2003年4月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的主要特点是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校政治理论课相衔接,与时事政策课相互补充,要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相互配合,特别提到要与高中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而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和觉悟。这就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同时,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常识和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高中教学的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但由于在过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片面地认为德育工作是大张旗鼓地搞活动、喊口号、搞宣传,因而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功能在作用上显得“虚”,在内容上显得“远、大、空”,在形式上显得“单调、呆板”,苍白无力,实效性差。即使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政治教师努力的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从教学效果来看,特别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来看还是不如人意。那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不断统一德育渗透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是发挥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而要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德功能,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呢?
(一)使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政治教师有意识的活动
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行为是在人脑的指挥下发生和进行的,准确的说是在人脑产生的意识指挥下发生和进行的,人的意识是人的组成部分,是人体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定和本质,是人脑产生和发出的指挥人体行为的意向、意念、欲望、理想、方案和命令。而政治课中的德育渗透理所应当的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开展。德育并不是思想政治课的唯一最主要的目标,所以这里强调的渗透就是一种逐步的潜移默化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将这种教育行为自然的、恰如其分的镶嵌在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刻意的说教,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因素,能够有意识的延展而不拘泥于教材。例如在讲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这部分内容是就可以运用教材中强调的“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内容对学生展开诚信教育。运用学生考试中的诚信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诚信问题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政治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要具有符合新形式下的教育观念和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所以政治教师要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感染并影响学生,让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的精神,有目的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增强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增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素质的意识,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学科德育渗透是德育渗透最有效的方法,只有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 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统一了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最终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整合完善教材德育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新教材融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和传统美德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而且还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内容充分发掘出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目标,实施德育教育、渗透德育内容。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把这些观点转变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和思想工具,用于观察和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在经济常识中就有很多德育教育资源, 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 中讲到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对于这一教育资源,我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绿色消费联系起来,我校学生家庭条件大多较好,他们在消费中容易出现大手大脚浪费的现象,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个人的消费行为会对整个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了人类有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承担起对社会的环保、经济等责任,学生通过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培养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注意处理好德育渗透的“点”和“度”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既要遵循学生认识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 “渗透的度”遵循它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来具体安排,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德育效果。随着教学进度推进,一方面要把握好“渗透点”,不是处处都渗透,何处该渗透就要根据具体的学情来确定;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渗透的“度”的把握,在教学中如果渗透“透”得不够,效果不佳,但过了“度”这就会改变学科的性质,关键是在德育渗透时要注意学生的感受,力图使德育渗透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印证、相呼应,因此只有将“点”和“度”把握和处理好,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
如在讲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一课时,可以进行情境回归,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我国驻外使馆被炸、我空军飞机被撞、火炬境外传递被抢等等情境当中,给学生感性的感受,激发学生愤怒和爱国热情。然后随着教学的推进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理解到我们的对外政策的宗旨,即激发爱国热情又引导其理性对待。顺势引导学生要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四、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政治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教师不仅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知识 竞赛以及观看电影、录像等活动成分,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基地,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 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应紧紧围绕 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适时地开展以 上活动,通过讲座、讨论、辩论、社会调查、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 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讲授《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这一课时,可以设置一个交流平台,师生一起共同讨论蒙牛集团的用人原则“德才兼备者重用,有德欠才者可用,有才无德者坚决不用”师生通过交流,得出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效果。
在讲授《市场交易原则》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生活观察,把观察到的在市场交易中违反平等原则的事例编排成小品,亲自进行角色体验,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便可以体会到不管是作为消费者还是销售者 都应该相互尊重。角色模拟让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极其相关人员的言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关于中学生消费的问卷,在校园内对学生进行消费调查,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高消费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总结,使他们认识到目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正确的消费行为,从而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既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又使德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得 到了进一步的落实。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教书育人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教材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利用多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的社会内容、广博的学识,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这样,思想政治课就能发挥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作用,使课堂德育渗透常态化、经常化而又有效的开展。
撰文:李源 杨佳顺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