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说的是,诗歌是诗人表达志向的一种文学样式,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因此,能否真正读懂一首诗,核心在于能否正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但是,在阅读古典诗歌时,思想情感往往又是很多学生难以正确把握的,甚至在解读诗歌思想情感时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呢?笔者尝试结合一线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浅薄之见,希望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题入手,确定题材。
阅读古典诗歌,一般遵循“标题——作者——诗句——题”的步骤。由此可见,解读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古典诗歌中,标题便是诗歌的眼睛,它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有时能揭示内容,揭示诗歌的主题。
诗歌的有些标题本身就具提示性,能点明诗词的情感基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喜”字就奠定了全诗喜悦的感情基调。有的标题则表明了全诗的思想主旨。如李白《行路难》中一个“难”字,一语双关,不但“路”难,而且人生路也难。
二、知人论世,观览注释。
“言为心声”,任何一首诗或词,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所处的环境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密切相关。因此鉴赏古典诗歌时,如果忽视作者作此诗词时的背景,就不能准确理解其中蕴含的真实情感。如辛弃疾的《定风波》:“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学生之所以误读,就在于就诗品诗,没有知人论世。试想若学生们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有如下了解,也不至于闹笑话。辛弃疾,爱国诗人,生于金兵入侵的北宋末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一生戎马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这首词是晚年劝诫友人之作。“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是表达自己虽然年老,但不愿归隐青山,渴望为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做出贡献。如果学生认为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就错了。
三、品味意象,解读诗句。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情与景是自始至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古典诗词大多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类的,比较含蓄。因此要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则必须要学会捕捉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有些意象本身具有特定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意象,我们要把这些特殊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进而把握其蕴含的感情。对于一些常见意象的情感指向,我们要引导学生体悟。
四、抓住诗眼,反复品读。
诗眼词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能抓住诗眼词眼,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从而挖掘诗词意蕴,把握诗词情感与主旨。诗眼词眼,或存在于诗的中心句中,或直接出现在标题上,常表现为形容词、动词等,还可以是短语或句子。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独”字,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的“望”字。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应是绿肥红瘦”等。
正确把握一首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它们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而应该是并驾齐驱,这一点尤为重要。
撰文:李友辉 杨佳顺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