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将首次进行新高考,为了加强“双新”背景下高一物理课堂教学研究,以更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物理质量评价。4月28日上午,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物理老师参加了教师学科专业能力提升第二阶段培训。
本次培训是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张春丽专家带来的讲座--基于质量评价的高一物理教学建议。以新高考、新教材两大板块为核心,聚焦新高考下物理试题的命题特点与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为高一物理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知道评价标准才明确前进目标。因此,张春丽专家首先就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新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来展开介绍。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 “一核”“四层”和“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宏观上介绍了各学科的考查核心。张春丽专家解读研究后,分析出新高考的物理将以关键能力作为考查重心。
什么是能力,关键能力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依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版)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张春丽专家将关键能力总结为以下五个能力:理解能力 、推理论证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这五个能力具体在物理教学中指向什么,又在新高考中如何体现,张春丽专家做了细致具体的指导。
首先,理解能力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明确含义,适用对象,条件和范围,能清楚的用文字和数学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是对学生理解知识的本体性要求,也是最基础的要求。二是要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能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是知识的关联度。在新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另外,理解能力还包括领会物理概念规律涉及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正确描述研究对象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两个方面。
其次,推理论证能力是在学生具备了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知的物理事实,物理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并做出正确解释的能力。从定性、定量和反驳三方面提出了要求。在过往的高考中很少涉及到对不同观点进行反驳论证的考查,新高考下这也或许会成为一个新的考查点,那么也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习惯的培养:由可靠论据进行推理而做出判断、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2022年河北、湖南、北京、山东的新高考物理卷已经有所体现。张春丽专家也就论证与质疑的高级推理提供了两个案例:牛顿第二定律的推理论证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而这两个案例也非常值得探讨研究。
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物理更加注重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主要特征,通过类比,想象等方法建构结构关系等物理模型来研究。所以物理的模型建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物理高考考题都围绕模型来设计,对学生的知模解模能力的考查偏多。但在新高考下,也开始出现让学生自主建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室物理学科的基础。学生要能够独立完成学生实验,针对具体探究的问题制定实验探究方案,并能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做出合理结论和评价。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性的培养,更要注重探究性,反思性的提升。交流反思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对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是对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升。
最后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创新能力是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张春丽专家指出,要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提取新知识新方法等新信息。并善于叫新信息和已有知识结合,用于解决新问题。进一步,能够在面对新颖或复杂的物理情境时,能够创造性的构建新的物理模型,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张春丽专家重点从以上五方面详细介绍指导在新高考背景下物理学科的要求和目标,给出了物理教学的实践方向。关于新教材的特点,从教材的使用者--教师的视角来看,新教材在模块划分上有变化,更加突出核心素养发展,显化科学方法的渗透,问题情境设计浓郁,对接实际科技前沿,特色栏目多弹性大,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命题人的出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丰富的素材。如何用好教材从课程的视角看有以下六个维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基于问题教学设计提升课堂品质;基于实验教学设计开辟思维发展通道;基于作业多维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于教材情境素材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基于单元教学设计促进素养目标落地。
张春丽专家着重强调了一线教师在做课堂设计时,一定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设立,它是关键能力培养的落地,也是教学思路的指向。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严格区分的必要。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师应该做什么的描述,而且要具体指出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的可见行为的明确表述,是教学可以达到的可测量的教学结果。
本次讲座,张春丽专家没有从顶层设计上谈高考改革,而是从具体的教材教学内容,能力要求的角度来交流指导。通过本次讲座,老师们进一步的了解了新高考将考查哪些关键能力,如何考查以及在平时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收获颇丰,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活学活用,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为新高考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撰文:李吉彬
图片:教科室
审核:曾强
上传:胡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