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事实上,我现在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与我应届高中时的学习方法几乎完全不同,个中原因,既有个人思想的变化,也有学习生活客观环境的改变。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与个人情况和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方法。这里所提的,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个人所得罢了。
1、上课认真听讲,勤做笔记。积极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所强调的知识点,最好能够在上课时便牢记下来,为课后节省时间;同时能够快速回忆起相联系的知识点和曾经做过的题目与题型;也要学会发散,比如老师略提一下没有深入挖掘,但仍有可能成为考点的问题,以及可能从老师所讲的题目中归纳或演绎出的更具普遍性的知识、方法与结论,都可以记在笔记本上。
2、充分利用时间。课间、饭前饭后、睡觉前,都会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时间不长,但仍然可以背一背书,或至少是翻一翻学过的内容,温习一遍。
3、及时纠错和总结。我们做的题实在太多了,如果对所讲题目一一攻关,那么高考绝非难事;然而如果问题堆积不加解决、知识始终一知半解,那么哪怕刷完一百套卷子依旧毫无意义(说“毫无意义”可能略有夸张,但个人应届时的高考经历可以证明此言并非荒诞无稽——那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题型陡变,问法新颖,没有搞清知识的根本,怎么好做?)。将做错的题目或虽然暂时没有做错、但并未完全掌握至烂熟于心的题目标记下来,下来反复重做,并归纳出知识点和方法,进而在这些题目之间建立起联系,甚至可能找到自己更深层的思维问题之所在。
4、如果可能,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纠错最终指向的,不是一个个零散的错题,甚至也不完全是一个个模型,最好是能形成一个总体性的框架结构。用结构主义思想家皮亚杰的话说,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性,我们在学习时也应注意对所学知识点的整体把握(整体性),找出其核心关键和基本理路(转换性),并不断调整和校正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裨补缺漏或是建立新的联系(自我调节性)。比如提到化学物质结构,你立刻能理出原子、分子、晶体三个基本层面,再分别推进至更具体的知识点(比如“原子”涉及能级能层、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排布式与电子排布图的书写、原子性质渐变规律等等),搞清楚这些知识中处于本质地位的是什么……所有这些,最好能够不用翻书全部默写;若是每一科都能如此,则考试不会再成为问题。
5、多见题型。正如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指出的,“学科范式”不仅包括了形而上学预设、基本规律和方法原则,同样也包含了概念在实际情境中的适当应用,因此要充分掌握一门学科,离不开迅速而准确地将已有的方法应用到不熟悉的情境中,而这,要靠多见题型、不断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自己的“格式塔”,才有可能实现。
撰文:课改年级高三理科41班
图片:陈松林
审核:曾强
上传:陈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