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唐勇,现任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行政办主任,第四党支部书记。
党课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了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5月31日上午来到北京育英学校考察并进行了讲话。通过对这两次讲话精神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统筹部署,对教师队伍的殷切期望。
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并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有”好老师是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老师。
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专门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这一精辟凝练的表述,丰富了“四有”好老师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为“四有”好老师怎样练成提供了清晰可循的方向和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每一个中国人基因血脉中本来就蕴含流淌着的理想信念。我们要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先立乎其大者”,然后善养之,坚守之,经受住重重考验,做到“强立而不反”,然后才可以为人师表,范示群伦。
陶冶道德情操。“陶冶”指道德情操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在人与人的交互中不断磨炼,而且这个过程是渐进式的、潜移默化的。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师德师风,制定新时代教师行为十项准则,就是要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时代的大背景下、教育界的大生态中,陶冶师生道德情操。广大教师亦当有这样的自觉,使自己的德行与时俱进、臻于至善。
涵养扎实学识。“涵养”一方面表明学识需要不断吸收、内化、吐故纳新;另一方面则指出教师需要谦虚、敬畏、知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而“涵养”则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永葆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热情,像孔子一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并永远保持不忧不惑、不骄不躁的气质和定力。
勤修仁爱之心。“勤修”强调了“仁爱之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时时刻刻去呵护它、发扬它,否则就会弱化乃至丧失。古代著名的“牛山濯濯”的寓言,讲清楚了心性何以需要不断修行,告诫我们“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教师身负教书育人神圣职责,更需要修炼人民教师的“心学”,以一颗充沛活泼的仁爱之心,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
孔子有名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朱熹注释说:“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从传统儒家的修身观、学习观,到“四有”好老师论述的提出,再到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已然清晰地看到了古今智慧的交相辉映,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
内容主要选自《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2日 02版)
撰文:第四党支部
图片:第四党支部
审核:李芝猛 梁健
上传:邓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