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即是立“心”

发布时间:2020-12-31 阅读:15317 文章来源: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一般说来,教育总是与它所归属的社会形态相互同构。在与社会同构的过程中,教育彰显出它的复杂多元之本质和功能的某一个侧面。现代社会,教育在彰显它的物质价值维度及其技术形态的同时,却也遮蔽了人的价值及其人之本质探讨的功能。正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书·大禹谟》),人心的危机,以及在其基础上造成的社会精神的矛盾和紧张是这一遮蔽的最为直接的后果。教育在与其所归属的社会形态积极同构的同时,也在逐渐积累走出其内部张力的力量,彰显教育的超越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教育本质和功能之于人的精神属性方面得以凸显,日益显示出其合法性和必要性。

心育:其一,心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祈向。现代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传授给学生某种具体的技术,使其拥有服务和改造社会的基本技能,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作为劳动报酬,个体又会从社会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资料和物质财富。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常识。但是,这只是现代教育功能的一个方面而已。除了这一面向,现代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建设,教会学生思想表达和精神修养的方法,使其拥有建设内在精神世界的基本能力,进而可以用其人格和精神的感召力影响社会,以积习成俗,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气候。随着现代世界人们生活需要的社会物质财富相对不再匮乏,已经解决了基本物质生活问题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和欲求变得日益强烈。教育自觉承担起人们内在精神世界建设的功能,适逢其时。然而正是在这后一面向上,沉迷于物质功利主义世界的现代教育却迷失了方向。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在帮助内心精神世界的成长方面,教育却几乎无所作为。事实上,在精神生活中,那些受教育最多的人往往已经萎缩枯败,毫无进取之心,用刻板机械的态度取代了生机勃勃的思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谈到现代教育境况时也指出:“教师队伍是东拼西凑而成的,彼此之间不能理解,而且受制于机械、呆板的教学课程;至于学校本身,则没有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共同体精神……一切事情都杂乱无章,朝令暮改,没能给孩子们真挚、伟大、高尚的教育。”正如罗素和雅斯贝斯所注意到的,追求物质功利主义的实利教育是现代工业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具有培养缺乏普遍心性修养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危险倾向。“反者,道之动。”(《老子·道德经》)面对教育这一物质功利主义的现代发展趋势,蔡元培主张,在着眼于现实世界的建设与改造的前提下,教育尚需要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用美育涵养学生之心灵,养成其活泼自由之精神和博爱人类之心情,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因之,在教育中注重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建设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祈向,这也是现代教育回应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和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历史使命所在。引领个体进行内在精神建设的教育便是心育,简言之,教育即是立“心”、养“心”,丰富、安顿、呵护个体之 “心”。从实践教育哲学的角度,心育便是心的实践。

 

其二,心育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育心是中国古典教育的重要特征。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故弗为也。”(《论语·阳货》)汝安,即是心之安,伦理道德的实践或教育无非是引导个体在做事的时候考虑到心的安放。心安才会理得,挺立践行大善的人格,遇事不怒不迁,奉道直行,敬业乐群,与人为善。心安,也才会行事稳重不逾矩,坚定不移,有序推进。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放之心,即是丢失、迷失了的心,被一己之私利和个人之欲望侵占了的心。为学从而也是教育之道,即是经由合理的修养方法使迷失了的心回归正位。宋儒说:“须是大其心,使开阔。”(《二程集·二先生语录上》)“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张载集·大心篇》)学问之道,教育之实践,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皆集中于恢复“道心”, 反复修养,去芜存菁,使其纯净无私,晶莹剔透,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勃勃生机,可以容纳万物,创生世界,这是教育的基本之义。

其三,新时代之教育亟须立三“心”。那么,教育要立什么样的“心”?世界万物复杂多变,人间世事纷杂繁芜,粗略析分,无非人事、物事及其相互之间的秩序而已。人事对应的是仁心,彰显的是人之本真精神;物事对应的是匠心,彰显的是工匠精神;人事、物事之秩序对应的是公心,彰显的是公正平等之精神。综上,当今时代,教育亟须立三“心”,即仁心、匠心和公心。人事物事秩序井然,各得其所,方得天地之大道。天地之大道,在天为理,在人为性,性为天理之所赋,心为性之所内蕴。《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天地之大道,即中和位育之道。教育之实践,即是顺人之“喜怒哀乐”之心性,导之于人事物事之发生处使其皆可“中节”。由是,天地得其正位,万物生于其间。四时有序,人事井然,理性为一,天人相合,方可成就宇宙之大情。顺此逻辑,真正的教育必定是天地万物生成之源,它涵养人之心性,既不失其规矩之驯化,又饱含无限之深情。

立仁心:其一,仁心对应人事。从发生学上讲,仁心是前工业时代古典教育所确立。甲骨文把仁字写作“”,汉朝许慎《说文解字》解为:“仁,亲也。从人,从二。”大篆(籀文)把仁字写作“”,出土的《郭店楚简》里把仁字写作上身下心。如果说,《说文解字》是从发生学和构词学的角度讲仁,也即仁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包含着丰富的亲情基础。那么大篆和《郭店楚简》则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把仁字上升到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也即“心上(中)有人”。用心解仁,意谓心即仁心,仁即心仁。大其心,即是经由教育养成一颗博大深厚的仁心。用仁心观人,众人平等,人皆同胞,皆在心上;用仁心观物,物我一体,人与自然相通,天人合一而相应。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之评判,无非看一个人是否把人本身看作目的,把人当作人看。仁心立,方能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体天下万物,洞察宇宙变化,形成万物一体之境界。仁心立,方能生兴趣(首先是社会兴趣)、想象和创造,养成仁者之气象和君子之胸怀。进而创生万物,生生不息,仁化天下。

其二:仁心之本真精神的彰显:立“人”的规程。教育无仁心不成,教育如何立仁心?需要彻底清算物质功利主义和计算主义的教育哲学,重建人文艺术类课程体系,重新确立人文艺术类课程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古典人文艺术类课程主要是“仁爱”特质的文化之传承创新,是立“人”的规程。它教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博学成仁,聚德践行;它教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智慧如山厚重,如水清澈;它教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立己立人,行忠恕之道。不唯如此,人文艺术类课程主要还会塑造个体从仁从善的“愿力”。“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如何为人、为学、为事?先贤千教万教,千学万学全在“我欲”和“由己”上!这才是教育的大道。

在教学方法上,它可以如孔孟之采取讲授加(社会)游学的方法,亦可如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对话法,适合且有效即可。现代教育在批判孔子所表征的中国教育之讲授法为灌输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孔子之讲授原本是建立在因材施教、启发提升和周游天下之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它昭示我们,任何教育实践,一旦脱离了个体之内在需要和社会实践,都含有灌输的嫌疑。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人文艺术类课程除了发扬中国古典之诗(艺)教传统,继承中国文化的乐感精神,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情怀,同时还需要发掘中国古典悲剧教育之社会批判精神,融合西方古典悲剧教育的生命内在之冲突精神,形塑个体对人生的忧患意识、对宇宙的敬畏意识,以及对生命有限的感喟意识。悲喜平衡,个体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方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成就一个刚健有为、张弛有度、富有悲悯情怀的人生。


撰文:夏选沫 于晓雄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于晓雄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