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发布时间:2022-06-30 阅读:15887 文章来源: 教导处

知识点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

二、时间: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三、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四、措施:

1.理财(富国):

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⑤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军事(强兵):

①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3.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③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五、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②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④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六、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七、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八、启示与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是艰辛的,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充满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有坚定的信念,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高考考向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每年都会考查关于选修的改革题,王安石变法是选修改革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多考察改革的内容和评价。

从题目的类型来看,多以选择题和材料题考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察材料题时,往往选取改革中的其中一个内容考察,强调微观而不是宏观。因此,足够的知识储备、较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是我们面对此类试题所必备的素养。

高考真题

2020全国2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将兵法旨在改变当时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的情况,因此他实行将兵法的背景是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根据“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还可知当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2020年绵阳期末考试.2420211218日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对于王安石,司马光(宋)认为其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才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致于今',梁启超则认为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说明(     )

A.当时人的评价最符合历史             B.时代越远历史评价越客观

C.立场不同影响到历史评价             D.历史评价毫无历史客观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本题属于史学方法题,材料中处于不同时代站在不同角度的同

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有不同的评价,反映了立场不同影响到历史评价。故选择C选项。

A选项,当时人的评价带有主观性不一定最符合历史,B选项,评价是否客观与时代久远设有关系。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总结:高考选考改革题,长期以课标和教材外的改革为材料设计问题,由于改革内容学生没有接触过,答案必须从材料中获得,学生在掌握了改革的一般规律后,很容易取得相对不错的分数。这导致改革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考生的青睐。但2019年起“形势突变”,2019年全国I卷“秦二十等爵制”、2019年全国II卷“明治维新”、2020年全国I卷“清末新政”、2020年全国II卷“王安石变法”都是学生熟悉的改革内容,设计的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度增强,“套路化”的答题策略失效。2021年全国乙卷以“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为情境,第一问要求作答“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直接与所学知识挂钩,这应当是2019年选考改革题“突变”后的延续,“突变”的结果走向“常态化”。所以教师在讲解选修改革新课以及高考复习的同时,都应该重视学生对教材改革基本知识的掌握。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熟练,基本知识主干不清晰。

建议变式练习

2020山东卷27)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赈灾措施对比的准确解释。看了题干材料内容,我想许多同学第一时间会联系到罗斯福新政一个措施——以工代赈。王安石赈灾就是通过兴修水利来赈灾,一举两得,既能解决灾民的暂时吃饭问题,还能通过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解决民众未来的吃饭问题。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其他赈灾方式,是一种单纯的救济,只能解决灾民暂时吃饭问题,不能解决灾民未来的生计问题。两相对比,王安石赈灾的优点跃然纸上,这也就是王安石赈灾的独特之处。所以,王安石赈灾的突出着力点就在于,力图从长远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符合题意就是C项。

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通过王安石赈灾措施与其他赈灾方式对比,突出的重点是王安石赈灾的独特之处——从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此为题干材料强调的重心,并非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故错误。

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强调的重心是王安石赈灾的独特之处——从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并非是解决稳定灾区社会秩序问题。故错误。

D项:我经常强调:横向看差异,纵向看趋势。题干材料通过将王安石的救灾方式和其他就在方式做横向对比,差异就是王安石就在的独特之处——从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此为题干材料的重心,与D项所说的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没有关系,即主体不一致,故错误。



撰文:陈露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