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如何阅读理解

发布时间:2022-06-30 阅读:11577 文章来源:教导处

一、【知识点】新课标《考试说明》将“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作为高考语文科的必考内容,主要考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对文章结构、思路、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考查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判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一般论述类文本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两大类文章。

二、【高考考向】

考查形式: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考

【高考真题】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 《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 《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 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 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 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 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 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 《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中国目录学史》……缺点是强立名义”错误,根据原文“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可见,并不是《中国目录学史》强立名义,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目录学有“强立名义”的嫌疑,《中国目录学》是跳出了通常的中国目录学方法创新而作的“主题分述法”,根据主题选用合适体制而不强求一律。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错误,原文“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可见,作者并非为了指出姚名达的方法需要反思,而是为了说明中国目录学史也可以用“断代法”来书写,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而已,而作者对姚名达敢于创新的态度则是肯定的。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错误,原文只说“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其比主题分述法“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故选B

四、【期末考向】

考查形式:观题

五、【常见考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六、【方法点拨】

找得准

要想找得准,正常情况下只要根据选项内容就能找到原文段落中对应的语句,且对应的语句最多三句。但个别题目要找的范围不限于该段,有时会跨越段落。针对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信息前后间是否存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仔细辨析有无强加关系或颠倒关系的现象。

另外,要找得准,还有个快速诀窍,就是题号是与原文段落顺序对应的,选项顺序与段中语句顺序相一致。如第一道题目往往对应的是第一段,A项对应的是段中的前几句。当然,命题总有意外的。

比得狠(比对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是否一致)

1.比对词语,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下列表中的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句子之间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目的关系、转折关系等,句间的语意关系,制约着句意的表达,关系的改变意味着句意的改变,即理解与作者看法的不同。

考试中常遇到的句间关系及比对方法见下表: 

比对关系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比选项中的“因”和“果”与原文相比是否一致,有无倒置现象。

(2)对比选项中的改变因果关系句表达的语意与原文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

(3)对比选项中的条件、假设、目的关系等,与原文的语法关系、表达意义是否相同。

3.比对依据与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1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2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3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七、【学生学情分析

1.某些选项未留意分散信息。有的选项信息涉及文章中不同的地方,甚至彼此间相距甚远。所以没有找足找全信息。

2.文段整体阅读把握能力不够不注重文章段落层次关系

3.不熟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4.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对照选项,将文段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勾画。比对时没有耐心或者粗心大意

4.时间分配不合理,部分学生花费时间较多,正确率低。或者暂且放下,等有时间再做。

七、【课外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 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 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 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 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 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 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 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 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B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错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一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故选C

2.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故选A

3.C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并没有提到“自觉自愿”。故选C

 



撰文:何红霞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