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昧中的觉醒

发布时间:2022-11-30 阅读:5139 文章来源:教导处

【知识点】

一、智者的启蒙

1.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叶,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随着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出现。

2.性质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3.特点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否认绝对权威,怀疑神灵,敢于创新。

4.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其观点的中心内容。他也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5.评价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运动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概念阐释]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二、苏格拉底

1.地位: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德尔菲神谕说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

2.主张(1)提出“美德即知识”,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2)强调人类的理性,否定绝对权威。

(3)“认识你自己”。

(4)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和”。

3.评价

(1)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2)苏格拉底崇尚理性,追求思想自由,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3)苏格拉底之死,既服从了城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了自身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易混易错]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关系

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泛滥;苏格拉底倡导“知识即美德”,弥补上其缺陷和不足,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

[中外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道德价值观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在道德价值观上的主张及目的是不相同的。孔子主张“仁”,希望恢复奴隶社会秩序;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目的是重建城邦道德价值观。

三、斯多亚学派

1.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芝诺、西塞罗和塞内卡。

3.思想:理性是与生俱来的;“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尊”;人生而平等

4.意义: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图示解史] 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示意图

【高考考向】

主要考查:智者学派的主张和评价,苏格拉底的主张,斯多亚学派

考查方法:信息获取、知识整合

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建议将备考重心放在几位思想家的主张的理解和评价上,并形成时空观念。

【高考真题】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 D

解析 古代雅典宗教意识浓厚,苏格拉底就是以不敬神的罪名被处死的,A、B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该剧虽宣扬“憎恨”神的观点,却受到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了雅典人肯定人的价值,要求摆脱神的束缚,故D项正确。

2.(2011·课标全国卷,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可笑的比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意即“唤醒和捍卫思想自由”。就选项而言,A、C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

3.(2011·北京高考,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塔戈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 B

解析 普罗塔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强调知识即美德,开创了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新方向。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亚里士多德在许多学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比较四个选项可知B项符合题意。

4.(2010·广东高考,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含义,材料可以换一个说法:真理需要验证,人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推理出来。材料强调理性,C项表述与材料最接近。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人的判断与思考。“信仰即可得救”“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都没有强调理性的作用,可以直接排除A、B、D项。

5.(2015·课标全国卷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学生学情分析】

古希腊思想解放运动只是比较简单,注重观点的理解和时空观念的构建即可。

【建议变式练习】

1.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说: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所探究的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出现这种观念的根源是(  )

A.个人主义迅速成长 B.平民地位不断提高

C.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D.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答案 C

解析 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进而使“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所探究的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故C项正确。

2.(2017·黑龙江大庆联考)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均以人及人性为研究的主题,此为人文精神,故A项正确。

3.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由此可见他所处时代(  )

A.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B.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

C.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答案 A

解析 智者学派把人从神和自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其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故A项正确。

4.苏格拉底说:“普罗塔戈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塔戈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

A.否定神旨          B.忽视道德   C.善于诡辩    D.轻视教育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提及神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普罗塔戈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说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智者“善于诡辩”的信息,故C项错误;智者招收学生,说明重视教育,不是轻视教育,故D项错误。

5.(2016·山东潍坊二模)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

A.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答案 B

解析 材料“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表明苏格拉底重视道德,材料“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表明他对死亡的超然态度,苏格拉底把道德(好人)与死亡连系了起来,故B项正确。

8(2016·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普罗塔戈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荀子和普罗塔戈拉的天人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天人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以及在东西方思想发展中的影响。

答案 (1)荀子:明天人之分、天人合一;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天行有常);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四个核心词选三即可)

普罗塔戈拉:怀疑神灵;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

(2)背景:政治改革对旧秩序的破除;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思想界活跃和科学技术进步。

影响:荀子: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改造自然不能过度,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兼容各家,发展了儒家思想;另外,他务实主张和唯物思想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普罗塔戈拉:冲击了传统神学对人们的束缚,具有启蒙作用。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和自由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



撰文:徐萍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