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发布时间:2022-12-02 阅读:6672 文章来源:教导处

【知识点】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 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2) 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3)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

4) 思想:新文化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悟,做了思想准备。

5) 导火索: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2、过程

1) 前期(1919.5.4-6.3):中心——北京;主体——学生;口号。

2) 后期(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体——工人阶级(高潮)

3、成果:初步胜利,如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是中国第一次拒绝在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合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4、性质: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5、 意义

1)从政治角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面临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启蒙思想、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革命结果

有成功的一面。但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社会主义阶段做了准备

革命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与群众关系

没有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解决了土地问题,广泛发动群众

革命性质

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从思想角度: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从社会角度: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政治地位变化等,促进社会进步。

4)从民族意识角度:推动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增强,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播了“五四精神”。

附:五四精神

①基本内涵:精神内核是爱国主义。五四精神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体现了追求真理而勇敢解放的精神;五四精神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精神。

②五四精神的现实意义:

A.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激励无数进步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国家兴盛、民族富强而努力奋斗。

6、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

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有哪些不同?

1)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2)任务:更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3)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

4)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

5)精神: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高考考向】

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

主要考查方法:提取信息、知识转移、论从史出

考查形式:选择题

【高考真题】

1.(2022.全国乙卷.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后来“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说明当时人们判断新旧事物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影响,故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故选D项;东西方文化论争始于新文化运动前期,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已经否定传统儒学思想,排除B项;“全盘西化的思想”是错误的,但它并没有因为五四运动而彻底消除,排除C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答案B。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抗敌,爱国觉悟得到,B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着改良和革命两种主流观点,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C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暴力革命,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3.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共在十年对峙中探索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围绕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展开,欧美社会制度不是讨论的中心问题,并不一定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这场争论有利于人们认清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进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通过这场争论知识分子达成了共识,而且材料中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至少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方式,故D项错误。

 

建议变式练习

1、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

这说明(   )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文化启蒙

B.五四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

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传播

D.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解析】答案:C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五四运动之前,仅有”、“五四运动之后,多达四百种左右”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片面理解,不符合史实;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D项,题干内容无从体现。进一步可知,C项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所以答案选C。

2、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上述材料表明新旧民主革命的关系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目标基本一致

B.新旧民主革命的任务基本相同,无产阶级完成资产阶级未竟的任务

C.新旧民主革命虽性质不同,但却前后相继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合作共同承担了革命的领导阶级的任务

 

解析答案:B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方面是在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另一方面是强调正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才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强调无产阶级完成资产阶级所未完成的革命任务,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排除A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均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排除D项。故选:B。

3、“五四”以前,中国的先进分子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主义;“五四”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B.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

C.使中国进人了“现代社会” D.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解析答案:B题目材料以对比的形式,展示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进行的民主革命指导思想的差异,说明五四运动对民主革命发展的进步意义,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D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故而不选。

4、据统计,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已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五四运动的浪潮,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D.促进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解析答案:A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已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反帝反封建”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开始觉醒,排除D项。故选:A。

 



撰文:王丽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