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问题充满政治课堂

发布时间:2020-12-23 阅读:14976 文章来源:教导处

教学如果是一门艺术,启发就是这门艺术的关键,问题是这门艺术的核心。它犹如钢琴的五线谱;美术的素描。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问,二要指点”。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问”。启发的关键就是要会提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思想政治课一直以来就有社会偏见,认为思想政治就是灌输政治内容而重树人的思想。当人们将列宁的“灌输”仅仅理解为“填鸭式”的老师讲学生听时,政治课堂就真的索然无味,了然无趣了。但是,政治课是塑造人思想的课,哲学课就更是影响人的思维,以一生受用的课。作为政治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

如何在政治课上提出真正有启发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问题,让有效的问题充满课堂,也让这样的思维方式学生受用终生呢?下面我以《生活与哲学》中《意识的本质》一课来谈谈如何让有效问题充满课堂。这一课,由以下几个问题贯穿课堂:自然界中有哪些一般性反应?动物有意识吗?动物的反射是如何演变为人的意识的呢?动物的感觉跟人的意识有什么区别呢?有了人脑是不是就一定有意识呢?电脑=?=人脑。请大家画鬼,请看它和我有什么区别,和你又有什么区别?那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最后师生总结,从意识的起源看,他是物质世界长期的产物,是劳动和社会交往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他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特有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逻辑清晰,启发思考。

一、提问时机要把握

现在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特别强调以学定教,让他们在课堂开始前就熟悉课本。所以,就要把所有的问题在学生的预习时就呈现给学生。可是,学生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他不仅要完成做政治的作业还要做其他科的作业,以完成对当天知识的巩固。请看以上的问题,学生们能真正的找到好的答案吗?学生都知道了你要问的问题,课堂不就成了真正的表演吗?启发是要有神秘感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激情。

另一方面,问题是要用来启发的不仅仅是一股脑儿的把问题抖出来。比如这个问题:请大家画鬼,请看它和我有什么区别(中间要有停顿,然后才问后半段),和你又有什么区别?(赶紧抛出这个问题)那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充满了欢乐,让学生更爱上哲学课呢?所以,提问一定要把握时机而不是一股脑儿的抛出而是要一个一个的道出来。

二、提问类型要分清

提问往往有以下两种类型:1、提问总结和复习上一节;2、提问开启下一节。这两个问题就属于提问开启下一段,自然界中有哪些一般性反应?动物有意识吗?动物的反射是如何演变为人的意识的呢?有了人脑是不是就一定有意识呢?那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

以下几个问题,就应当是属于提问加深思考,加强总结。动物的感觉跟人的意识有什么区别呢?动物的感觉发展到人的意识有需要什么条件呢?电脑=?=人脑。启发下一段和总结加深思考的问题要区分开来。因为总结性的问题一般比较简单,而启发下一段的问题比较难。难是说这些问题不是课本能直接找到的,而是需要学生结合各种知识思考,不仅仅是政治常识。

三、提问对象要观察

提问要注重策略,提问对象观其神态,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为什么呢?因为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映。所以,提问题时尽量提出一些全班性思考的问题,然后去观察他们的反应。1.学生准备举手或大胆说话,表明他对问题有兴趣;2.嘴巴微张,身体前倾,则表明他愿意试一试;3.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4.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

四、提问目的要明确

在提出问题后,先尽量让全班的同学讨论,发挥小组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提问是要加深知识理解还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总结性的问题,加深记忆的问题一般请3.4类同学思考问题。启发性的问题尽量请1.2类的同学思考回答。不至于在学生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请回答问题,不但丢了面子还影响他今后回答问题的勇气和对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他不会回答而只是真的没有准备好而在大集体前失去面子。

五、提问语言要斟酌

提问用词要适当,不至于让整个班里的学生都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提问时还要创设一个,积极性、支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问前要多给学生几个台阶降低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难度,比如不能直接就问你觉得人有意识吗?而是自然界中有哪些一般性反应?有生命物质是怎么反应的啊?动物有意识吗?动物的反射是如何演变为人的意识的呢?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自己的课堂要降低课堂提问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重视学生生成问题

设定场景、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有些问题老师能提也不要提,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前后矛盾或者与常识相左的思考中自己去提出,或者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再提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关注的不是再老师讲多少而是关注学生学到多少。

比如这堂课上,在讲到动物反射时有同学就会提出“动物也有感觉和心理,他们也有交流的语言,而为什么不能说他们也有意识呢?”讲课中就举个例子,“一块肉”可以让一只狗和一个饿过两天的人流口水。而“我说我有一块肉”时,只能让一个人流下口水来。动物能够在第一信号系统——物质的刺激下产生心理;而人还能在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刺激下产生心理反应。所以,动物的心理和感觉我们不称之为感觉。讲课时,如果先给同学们讲历史上有这么个故事——“望梅止渴”。接着直接告诉同学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不同于人的意识的。那么,学生就提不出“动物的感觉跟人的意识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问题,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探究欲。什么是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也不可能真正弄懂。“动物的感觉发展到人的意识有需要什么条件呢?”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之后还可以再加一个问题,就更能激起学生看书、共同探讨的兴趣最后得出结论——人脑是特殊的物质器官。

七、无效问题不要提

提问题要尽量设置一些场景,而不是莽莽撞撞地抛出问题。课堂提问一定要在教案中好好地思考,好好地预设。用问题串联课堂,用问题把握课堂的逻辑。

现在的老师提问并不少,但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最后是由教师自己而非学生作答。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形式明显存在着不住,比如,有的老师单纯为了提问而提问,忽略了提问的质量,缺乏对学生思维实质性的激发。大量的无效问题充斥着我们的课堂。现在某些老师在课堂提问时,有一种通病:表面上气愤活跃,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他们总是提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指着“电脑”,还问“这是不是电脑?”什么“好不好”、“对不对”,等等,看起来是在搞启发式,实际上是无“启”无“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学生可以不做任何思考,像一架预设好程序的机器,这样的“对答如流”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完全可以在,“这是不是**?”后面加一个“为什么”。问题就变得有深度,变得有思考的必要。

提问可以简单些,简单但很一样有冲击力,比如电脑=?=人脑。问题不是要问“倒”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得出有价值的答案,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的长期思考服务。

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是这门艺术的核心。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流。探究什么则是这个课堂的前提。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必将使政治课堂更具活力,让这种启发下的思考力学生终身受益。



撰文:李源 杨佳顺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