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中寓情情入理——散文写作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12-26 阅读:12586 文章来源:教导处

、散文写作教学现状

依据多年教学实践,高一的学生对散文写作停留在“形散”阶段,却达不到“神不散”的高度。他们喜欢写散文,认为散文就是写点景、叙点事,再加上一点无关痛痒的抒情和议论。他们也能通过学习课文、赏析例文学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优美文句增添文采,但大多数同学的写景散文停留在泛泛写景、粗浅抒情的阶段,对于写作的中心立意并不明确,甚至空有景物的外壳,而缺乏情理的灵魂。

经典实例分析

(一)情景交融,景深情浅

《赤壁赋》前两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及饮酒放歌吹箫。苏轼与客人在赤壁之下乘舟游赏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澈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其中“水”与“月”无疑是最关键的意象不仅是这里开篇写景直接的描绘,还出现在后文的抒情说理之中,“水”与“月”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串连起文中的情、景、理,读来让人时时觉得置身于水光月色与水声月影的交相辉映之中。

写景首先要学会要抓住特点,而本文该段写景正是可以引导学生可借鉴其写景的技巧和关键,学会选取意象,展现其特点,如月之明、水之清、雾之朦胧、江之浩渺。王国维言:“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通过景物描写可展现内心基本感受。”

(二)由景入情

然而文章写景若只停留在这一阶段,偏向纯写景性的散文,文章显得比较单薄浅显,立意不够深刻,虽是情景交融,情感却模糊不清,主旨不明。而《赤壁赋》则在水月为主体意象的背景之上引发了一系列内心情感的变化和交锋,进入记游写景散文的第二层次——触景生情,由景及人。

美景所展现的情感基调是“乐”,第二段写美景引发的兴致“扣弦而歌”似乎也是兴之所至,然而其歌词“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含蓄地透露出作者心中的隐忧和伤感,接着一段低沉哀婉的箫声则将感情氛围引向“悲”叹。这样的情感转变自然而然,几乎毫无痕迹,由箫声引起苏子的提问,也使前篇愉悦闲适的心情转为“正襟危坐”的严肃。苏轼借客人之口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由此引发英雄不再、人生苦短、功业无成的感概。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一方面是以江月为代表的自然之景的衬托之下,个体的生命显得短暂而渺小,且由景而生的愉悦被人生短暂的宏大议题已发的忧叹所替代。

(三)由景明理

《赤壁赋》的高妙之处不仅在于写景之缥缈空濛、抒情之自然深入,更在于跳出了古代士大夫被贬伤怀、感世伤身的传统作文窠臼,由生命短暂、功业无成的哀叹提炼出更为宏大、玄妙的哲思。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两个层次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生命的哲思、引人思考。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这哲思并非凭空得来,而是由中篇感情的郁结反复中得来,并借开篇写景中的水、月阐释而来,景、情、理水乳交融,自然通透、更具魅力。正如清代文学家方苞所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停攀。”

写景作文通常是借景抒情或缘景讲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观察景物中得出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或者大量阅读,但更重要的一种学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好的作文是有层次和深度的。高中生写作不能满足于景象的描摹、事件的阐述,更要学会对事物进行进一步认识和探究,达到更高的境界。只要有心,哪怕一株小草、一滴水珠、一粒尘埃都能引起心中的感悟和思索。这就是作文之高妙之处,也是引导学生写作的方向。



撰文:宋小燕 杨佳顺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