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孩子沉迷网络,家长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4-02-01 阅读:1650 文章来源: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长假期间,孩子回到家里,相对自由,极易沉迷网络。对此情况,有的家长采取粗暴禁止的高压手段,有的家长采取放任不管的放弃姿态,有的不断唠叨,不但效果不好,还影响亲子关系。那么,家长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沉迷网络的现象、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网络的不良影响呢

图片1.png

一、帮助网瘾孩子需要父母有“四心”

1. 细心

细心是指面对孩子网瘾问题时的智慧之心。细心能够帮助父母敏锐捕捉到孩子迷恋网络背后的深层原因和真实原因,细心是能够帮助父母找到问题真正症结的重要能力。我们发现,在许多案例中,表面来看,孩子迷恋网络的原因是被网络世界所诱惑但如果细究、深究下去,会逐渐发现,其深层原因是孩子逃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某些困境和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比较隐蔽的,是父母难以发现却真实困扰孩子心灵世界的问题。这就需要父母细心捕捉,智慧寻找问题根源,敏锐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

2. 耐心

耐心是指在发现深层原因和真实原因后,长期找不到好的解决之道时的忍耐之心及宽容之心。耐心是父母须具备的可贵品质,深刻影响着教育能力的韧性。当孩子出现迷恋网络甚至网瘾问题时,父母容易心急,急于找到一个“一揽子”式的方法,希望迅速解决问题。但是,网瘾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由多因素导致的,很难有一种“包打天下”、一劳永逸、立杆见影的方法或工具。而且,当找到某种见效的方法时,也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孩子迷恋网络、甚至网瘾问题是一种非常容易出现反复的问题。在问题出现反复时,父母要有足够的忍耐之心和宽容之心,并对最终解决问题抱有希望之心。

3. 平常心

平常心是指对孩子遇到问题时的接纳之心:不仅是对孩子的真正接纳,更是对自己内心焦虑情绪和情感“内卷”的平常心对待。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时,许多父母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倾向。时间久了,一些父母甚至还会出现明显的“精神内耗”,这种内耗不仅是由对孩子的不满而产生的焦虑、彷徨的情绪状态导致的,更是由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产生的无力感带来的,是潜意识层面的自我效能感下降导致的,实际上是在无奈、焦虑和烦躁的精神状态下做出的“自我攻击”。当孩子迷恋网络甚至出现网瘾问题时,父母一方面需要积极干预,另一方面更需要以一种“悦纳”的情感底色面对问题及问题的反复。平常心,不仅是对待孩子的平常心,更是父母面对自己的无力感时的平常心,父母要学会自己与自己和解。当父母以一种焦躁或急于求成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往往会关闭心扉,拒绝交流。

4. 爱心

爱心是教育的最核心品质,是解决中小孩子迷恋网络甚至网瘾问题的最重要品质和终极法宝。迷恋网络或网瘾问题的孩子共同的特征往往是“没有理想,敌视父母,不爱学习”。这个群体的孩子,往往会被定义为被贴上“差生”不听话”、“叛逆标签。这样的标签不仅会贴在同伴群体的评价中,更会深深贴在孩子自己的内心之中,成为一种难以逃脱的心理牢笼,孩子会产生内在持久的负向自我评价。这会加剧父母对孩子“讨厌之情”。这种以“讨厌”为情感底色的精神状态会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而其后果则会加剧孩子的自暴自弃,敌视父母、顶撞老师、屡教不改……但是,这正是考验教育爱心的时候,教育爱心不仅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力量,更囊括了细心的智慧和敏锐、耐心的坚韧与宽容、平常心的悦纳和豁达。而且,教育爱心更是对上述所有要素的本体论超越,是一种基于关怀伦理的本体论存在,是父母需要长期修炼而逐步达成并持续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伦理状态。教育爱心都犹如池中之水,为教养及教育的过程赋予灵魂。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言:教育过程若没有情感和爱心,就犹如池中无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二、帮助网瘾孩子的四步

1. 创设情境,外化问题

无论孩子是否处于叛逆期,在与孩子交谈时,最好不要直接与他们谈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的话题。一旦直接谈论这样的话题,他们会立刻产生逆反情绪,从而拒绝交流,使接下来的沟通交流失去根基和意义。这就需要告诫父母,在跟孩子交谈和沟通时,要避免“讲大道理综合征”。跟孩子讲明必要的道理是可取的,但是讲那些人人皆知的空洞的“大道理”不仅是徒劳无功的,更是适得其反的。许多父母的喋喋不休,实际上只不过是徒劳无功、令孩子厌烦的自我安慰罢了。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种做法是创设一种令孩子愿意敞开心扉交流的情境。在跟孩子沟通交流时,情境不仅指合适的时间和空间,还指对心理氛围的巧妙营造。例如,在开始交流时,要先避开直接讨论网络成瘾问题,要先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这叫“避其锋芒”。然后,再循循善诱,寻找契机逐渐过渡到网络问题。也就是: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概言之,只有在孩子感到安全的不会产生逆反心理的情境状态之中,交流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种做法是将问题“外化”。引导孩子认识到,网络成瘾不仅是父母都想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外在困扰着孩子孩子自己也想要摆脱并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孩子也是受害者,孩子与父母、老师是站在同一阵营的,共同的敌人是这个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孩子并不是问题。“外化”问题这一方法,不仅可以营造一种与孩子“自己人”的心理氛围,避免对立,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跳出问题来看问题,从而从更高层面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在充分肯定孩子自己也想要戒掉网瘾的内在主体性的基础之上,跟孩子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监督实施。

2. 理清关系,澄清认知

孩子迷恋网络甚至网络成瘾之所以是个“老大难”问题,实际上是没有厘清该问题背后的“关系”问题。“关系视角”的引入可以为该问题的深层解决提供好的思路。

孩子身处一个多维度的“关系”世界。要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多元关系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父母、自己与老师、自己与同学朋友、自己与周遭世界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思考自己身处其中的“关系”世界,有利于孩子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孩子思考自己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现在的问题与未来问题解决之后的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让孩子看到更为广阔的前景,为解决网络成瘾问题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拉斯思的“价值澄清理论”有助于父母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想要追求的更好的价值生活,帮助孩子从对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步骤。第一阶段是选择(choosing),分为三个小步骤:1.自由选择;2.从多种可能中选择;3.对结果深思熟虑的选择。要让孩子在比较各种选择后认真思考:自己正身处其中的、沉迷于网络的生活方式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人生中最想要的生活方式?自己是否可以通过努力,过上一种更健康、更广阔,能够处理好现实生活中各种关系的美好生活?

第二个阶段是珍视(prizing),分为两个小步骤:1.珍视与爱护:珍惜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能有这种理性选择而自豪;2.确认: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肯定这种选择,并乐意公开与别人分享。

第三个阶段是行动(acting),分为两个小步骤:1.依据选择行动:鼓励孩子把信奉的价值观付诸行动,指导行动,使行动反映出所选择的价值取向;2.反复行动:鼓励孩子反复坚定地把价值观付诸行动,使之成为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3. 以新代旧,转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比锄草更好的方法是种上禾苗。在戒除网络迷恋或网络成瘾这一问题时,以新代旧、转移兴趣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在戒除某种习惯时,这种习惯仍有很大的诱惑力,父母要知道: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用一种新习惯来替代旧习惯所产生的心理满足感。对于上网成瘾或者是正在戒除网瘾的青少年来说,要注意培养新的爱好和习惯,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打球、游泳、旅游等,要用自己的新行为和习惯来代替上网的习惯,从而淡化网络对孩子的内在吸引力。

另外,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走出房间,走进大自然。增加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自然而然就会减少孩子沉迷网络的时间。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自然缺失症”。这是一种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也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儿童与大自然逐渐疏离,户外活动越来越少。理查德·洛夫谈道,对于孩子而言,所谓“自然”,其面貌是多种多样的:一头初生的牛犊、一只宠物的出生与死亡、一条年代久远的林中小路、荒地边上的一块神秘湿地……所以,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经济成本,就可以引导孩子回到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增加户外活动,在心灵的自由成长中找回被网络世界“偷走”的童年时光!

4. 堵疏并用,注重内驱

在帮助孩子戒除网络迷恋甚至是网络成瘾问题时,在尚未找到很好且适用的方法的情况下,适当的“堵”的方法也是可取的。例如,可以采用“时间控制法”:在进行教育疏导的同时,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逐周递减。这样循序渐进,逐渐形成习惯,就能较好地控制上网时间。

当然,比“堵”更为持久且有效的乃是“疏”的方法。“疏导”的方法不是直接硬碰硬的“对着干”,也不是不问缘由的强行禁止,而是“打太极”,先避其锋芒,在了解清楚缘由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其他的更多选项,巧妙“助推”,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并帮助孩子实现这些可能性。实际上,“疏导”又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外在引领式的教育疏导,二是内在驱动式的自我成长。后者才是“疏导”这一教育方法的最终目的和操作精髓所在。所有的教育疏导措施,最终目的不是仅从外在层面为孩子提供备选方案和相应的教育指导,而是从内在层面激发孩子自主发展的内驱力,让孩子自主建构一种内在的价值主体性,让孩子成为自主避免网络依赖的价值主体,以避免问题的反复,使孩子获得真正的可持续的自主成长。



撰文:邹龙

图片:邹龙

审核:丁劲松

上传:赖飞圻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