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文化讲座

发布时间:2016-03-28 阅读:12812 文章来源: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来源]政教处 [作者]语文组 刘怀斌 http://www.nszxsyxx.com 2015-03-30 点击量: 702 字号:  
嘿,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讲座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清明节
大家对清明节了解多少呢?或许,大家就像对其他的传统节日一样,都知道要放假,春节放寒假,五一、十一黄金周。文化蕴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变成了一个个随心所欲的私人假期,未能认识到这一个个传统节日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灵魂的归宿,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清明节的来历、文化内涵、集体仪式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来历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首先是敦促春耕的节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的故事。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这就是历史上“割股奉君”的故事。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此时,他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晋文公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
我们常说过节,什么叫“过”,就是要组织集体仪式活动,没有集体仪式的节日不会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清明节有哪些集体仪式活动呢?
对,清明节的集体仪式活动有: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放风筝、荡秋千、吃鸡蛋、蹴鞠、拔河、戴柳插柳、植树等。
我们就主要来说说其中的几个重要活动吧!
扫墓祭祖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清明节的节日精神是“将生死并置” 清明节中的“悲欢离合”体现着人文价值,中国人在“清明”学习感恩。儒家创始人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并说:“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家族后人对于长者,生前要尽心尽力地侍奉,死后也要同样尽心尽力地侍奉,这就是孝道。儒家对于鬼神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迷信,而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的。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
当前中国,特别是大陆,过于注重养儿义务的文化导致了啃老现象大量的存在,如果长此以往,家将不家,国将不国,绝非危言耸听。自古忠臣出孝门,懂孝德者方可爱亲、爱家、爱国、爱民。由小孝到大孝,大孝则大爱,大爱则大忠。
 近几年来,我们高举孝、忠文化的大旗,通过中外媒体不断传播,无限放大中华民族的忠孝自信,这对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担当意识、家国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踏青春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该是多么轻快愉悦!
说起踏青游乐,可以一直上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其他弟子慷慨陈述其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时,孔子并未搭腔。轮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了,微笑着点头说:“我赞同你的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在暮春时节野浴并踏青的活动,清明节除了直接发之于外的哀伤气氛外,也蕴涵着的欢快气氛,为平日里循规蹈矩生活惯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心情的机会。
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
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作为春天的使者,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总是显示出其生命力的旺盛。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并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力量,被人们寄予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厚望,后来,戴柳插柳留春逐渐演变成植树留春,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到若干年后郁郁葱葱的满眼绿意向自己也向每个人弥漫而来的时候,那就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青春,也留住了生命。
放风筝
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植树
公历3月12日,是我国法定的植树节,也是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孙中山特别关注植树造林事业,并将之视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1915年,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民谚常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吃鸡蛋
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民间习俗,妇女生孩子后,给四邻八舍报喜讯,送的也是鸡蛋。
荡秋千
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蹴鞠
据说这是当代世界如火如荼的足球运动的滥觞。大家可以在这个清明节来一场足球比赛。
拔河
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
清明节诗句
在中国古代,清明节是一个内涵丰富情感的日子,也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在所有二十四节气的吟咏中,清明独占鳌头,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全唐诗》和《全宋词》,内容中有“清明”“寒食”字样的唐诗有335首,宋词更多达520首
好了,让我们在两首著名的表现清明节的古诗中结束这次讲座吧!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希望同学们理解清明节文化内涵,参与共同活动,过一个庄严肃穆,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
谢谢!


撰文:

图片:

审核:

上传: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