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精练——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发布时间:2022-03-30 阅读:7760 文章来源:教导处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1. 百家争鸣: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知道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认识各派学说的特点,理解其历史影响

2. 儒学的发展演变: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宋明理学的形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产生

高考考向选择题、材料解析题

高考真题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

1.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吐蕃位于今天的青藏高原,而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亚洲中、西部地区等,因此吐蕃不属于西域,排除A。画中为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场面,看不出文人市井之风,排除B。唐代画作不属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范畴,排除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古代中国的文化---唐代艺术,本题属于图表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图片提供了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要求学生

能够从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所承载的信息。考生通过画作反映的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史实及阎立本的画作风格,即可得出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得分技巧】本题属于图表题,这类题目侧重考察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切记要紧扣图表和所学,要认真把握每一个关键词,不要过度联系

    1)应该对吐蕃和西域的范围有所了解,吐蕃位于今天的青藏高原,而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2),要有艺术审美能力,《步辇图》是阎立本传世之作,描写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会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唐太宗、禄东赞等人的形象刻画颇为传神,气氛隆重而融洽。歌颂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记录了汉、蕃两族的友好关系。

    3)要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民族政策的表现形式:

、实行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如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如派大批工匠到吐蕃)。

2.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答案】B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题中族规家训、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皆属于儒家入世说的范畴,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范畴,故选BA选项的科举制,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C选项,材料并未体现纂修宗谱的是士族家庭,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再者材料只涉及宗法制中的血缘关系内容,和材料反应的宗谱内容不符。D选项,材料只说了单纯的宗谱修撰,未体现社会结构比较等内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中国的思想---儒家思想,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思想主张的掌握程度。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侧重学生对于儒家思想内核的理解,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的意识。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该掌握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孔子儒学是入世之学,追求的是仁义,仁是内心的仁厚,是个人的道德圆满;义是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家族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天下的责任,对宇宙的道德终极关怀。

   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说,是孔子儒学有别于道家和释家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哲学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走向繁荣和富强的不竭的动力源泉。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就是孔子儒家积极入世情怀的最好阐释。

变式练习

1.春秋晚期,晋国铸邢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

A.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                  B.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C.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                  D.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失其度矣僭越”“这违反了周公之典””都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违反周礼的,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的,AD正确,不符合题意。春秋晚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孔子还在维护捍卫周礼,不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保守主义倾向,C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孔子维护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选B

2.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3.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东林党人顾宪成在无锡重修东林书院,撰写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江南商品经济和手工业更加发展       B.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影响广泛

C.王阳明心学空谈玄说进一步传播       D.政府重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发展表现。材料中的事事关心爱国等处可以看出经世致用的思想,结合材料中引起学者普遍响应可以判断出,B项说法最合题意;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江南经济和手工业发展的现象,故排除A项;C项说法正好与题意相反,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学者的学风造成的影响,而非官方的推动,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

4.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答案】B

【解析】在韩非子看来,君臣关系是市(交易)是买卖关系,并且用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强调买卖利害关系在家庭中一样存在,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AC礼乐法律在题目中没有提及,材料中只是说社会关系中的买卖,没有要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5.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并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可知,魏晋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佛道三教的碰撞与融合而不是儒学地位的动摇,A错误;儒学自汉武帝后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思想,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佛道三教的碰撞与融合,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故选D

6.据对居延汉简(公元前 102一公元 33 )的分析,平民人名中“忠”字出现次数较多, 此外“孝”“仁”“贤”“圣”“德”也广泛的成为民间命名资源,圣王“禹”也成为较流行的名字。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复兴运动勃兴 B.平民社会地位提升

C.儒家观念日益普及 D.“四书五经”影响广泛

【答案】C

【解析】公元前102-公元33年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地位,而忠、孝、仁、贤、圣、德多为儒家思想观念,大禹也是儒家推崇的圣人,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当时儒家观念日益普及,故选C;儒学复兴是在唐代,排除A;由姓名的命名方式无法体现平民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B四书的概念出现于宋代,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四书五经影响广泛,排除D。故选C

 



撰文:陈松林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