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发布时间:2022-11-30 阅读:6764 文章来源:教导处

【知识点】

一、春秋战国

(一)时间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二)时代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时期

1.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变法运动兴起。

4.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解放;尤其是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变法思想武器

5.军事: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军事实力落后于中原各国。

6.个人:商鞅才干杰出,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总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二、秦国变法面临的三种阻力和商鞅的努力

(一)阻力:统治者秦孝公②旧贵族保守派的反对。③百姓不信任政府。

(二)商鞅的努力:

⑴游说: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劝说他“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变法要坚决果断。

⑵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治理国家不能用一种方法,富国不必效法古制。得到秦孝公赏识。

⑶立信:南门徙木立信,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  

三、商鞅变法

(一)目的:富国强兵(直接目的)②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经济(根本目的)。

(二)核心:农战法治。

(三)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四)变法历程:第一次开始于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前350年

(五)变法内容:


措施

积极作用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以法律形式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最能体现地主阶级经济利益。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积极: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统一度量衡

①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②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军功地主由此崛起,冲击奴隶主旧贵族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普遍推行县制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是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司法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①加强了户籍管理,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

②加强了专制统治

制定秦律,轻罪重罚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消极: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习俗

“塞私门之请”

推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共居)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②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生产积极性

(六)评价

1.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历史作用(积极性):使秦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打破贵族世袭制,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逐步建立起中央集制度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3.局限性(消极方面)

①轻视教化,严刑峻法,轻罪重罚,容易造成暴政。

②加重剥削与压迫,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③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合法性)

④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⑤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七)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方面

2、实行最彻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八)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失败的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四、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变法深得人心。

4.统治者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原因)

5.商鞅的政治才干

五、商鞅变法的认识和启示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进步性;局限性

启示:

.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6.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并且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

7.改革伟业与个人努力有关,但是与个人命运并无必然联系

重点突破:从商鞅的个人命运看改革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

1)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

2)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②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③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④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⑤人民是否支持。

【高考考向】

主要考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考查方法:主要考察信息提取与整合的能力。

考查形式:材料题。

【高考真题】

1.(2016·课标全国卷丙,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答案 (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学生学情分析】

本专题内容在历史上属于比较重要的转型时期的改革。注重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的构建和运用,多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并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

【建议变式练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代实行“分土封侯”制,到西周末年,分封制弊端日益突出。周宣王即位后,他立志振兴周室,改革弊制。

《国语·周语》记载:“宣王即位,不籍千亩。”即宣王废除强迫公社成员集体为王室耕种公田的劳役租制,王室公田也分配给农民耕种,从农民实际耕种的土地收入里按比例征收实物租;除此之外,宣王“料民于太原”——宣王授予非周族庶民服兵役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其次,改变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统治范围,周王将越过各级领主,登记户口来直接控制赣内民众。在此基础上,宣王通过“不籍千亩”来改变征收赋税的形式,通过登记户口来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使得小农经济得以确立发展,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变法改革运动的序幕。

——摘编自李维山《周宣王—周代变法的先行者》

(1)根据材料,概括周宣王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宣王改革的影响。



撰文:徐萍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